从美国支付清算体系来漫谈PayPal
本文来源WalletsClub,作者清结工 ,白鲸出海经授权发布。
电子钱包是我们今天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互联网应用了,哪天没了电子钱包我估计我们的生活就要乱套一阵子了。
今天,不管我们自己是不是 PayPal 的用户,听到 PayPal 的名字都会觉得虎虎生威,早期团队成员更是如雷贯耳,甚至还被媒体冠上了“PayPal 黑帮”的名号。
但是,我们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主角 —— PayPal 。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,这个星球上为什么会诞生 PayPal 这样的东西?是时代成就了它,还是它造就了一个新时代?我们还是插科打诨的来看看 PayPal 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一、为什么会出现 PayPal ?
1998 年,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在中国开始萌芽了,它叫做 —— 互联网。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,硅谷的互联网应用早已如火如荼,其中有一个叫做 ebay 的拍卖网站此时已经发展了 3 年。
那一年,34 岁的 Peter Thiel 和比他小 10 岁的程序员 Max Levchin 一起创办了一家公司,叫做 Field link,彼时,二人虽然还谈不上大牛,但也已经是初有成就的创业者了(Levchin 把之前的公司卖给了微软,正在找下一个创业机会)。
Field link 这家公司干啥呢?围绕着 PDA(类似于今天的平板电脑)做数据加密软件,因为当时大家判断高端商务人士一定有这个需求,但是很快就发现其实这是一个伪需求并且市场太小了。
行不通怎么办呢?马上调整方向,首先把公司的名字给换了,换成 Confinity(Confinity = Confidence + Infinite,硬翻译叫做:信心 + 无边无际),做什么呢?还是围绕 PDA,既然文件没有加密的需求,那么“钱”总有加密的需求吧?他们开发了一款叫做 IOU(I owe you)的应用,这是一个电子债务债权产品,还是为高端人群、PDA 持有者服务(仔细想想看,这个东西特别像今天的什么)。
Confinity 志得意满的要重新定义金融的玩法,但是,现实从来不会照顾你的情绪,现实会问你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你的客户是谁?谁需要这个服务?他们在哪里?你怎么找到他们?你如何说服他们?你们怎么赚钱?
目标市场还是太小了,怎么办?继续调整。
1998 年的时候,正是电子邮件盛行的年代,Levchin 提议说,我们干脆抛弃掉 PDA 这个载体,换一个思路,你只要有 email,我们就能帮助你进行债务债权的转移(就是“转账”),说干就干,很快就折腾出一个产品,让用户用 email 就可以行进行转账,他们将此产品命名为 PayPal 。
但是,email 又不是存储资金的媒介,他只是一个通信工具,跟转账有什么关系呢?
这就跟 PayPal 在互联网领域成功应用的支付清算的另一种方案 —— 三方支付清算模式,有关系了。
至于后面 PayPal 是怎么“碰瓷”ebay 的、如何通过十美元营销补贴的方案、用机器人买家套路 eBay 卖家获得种子用户、击败众多竞争对手、与 x.com 合并、三年上市、被 eBay 收购后获得火箭式发展、为谋更大发展从 eBay 拆分、开启买买买模式构建商业帝国、再次独立上市等等这些爆炸的商业故事我们就不讲了,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PayPal 27 号员工埃里克·杰克逊写的《支付战争》,这本书看看就行了,不必太激动,因为作者杰克逊是负责 PayPal 市场营销的。
但是这里可以放 2 个彩蛋:
1998 年,中国深圳,一家叫做腾讯的公司创立了,不过,等到它成为中国电子钱包的霸主(之一),那是 15 年后的事情了。
1999 年,中国杭州,一家叫做阿里巴巴的公司创立了,旗下的电子钱包“支付宝钱包”作为中国电子钱包的绝对霸主,客观讲,走过的道路和 PayPal 几乎如出一辙。
金融领域,我们不得不承认,西方确实比我们走的要远得多。
我们来聊点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吧:什么是支付清算领域的三方模式。
二、三方支付清算模式
信用卡也好,电子钱包也罢,都是一种支付的工具和媒介:工业时代大家能印个塑料卡,那就用塑料卡作为支付的媒介;互联网时代大家能搞个网站,那就用网站作为支付的媒介;移动时代大家能搞个电子钱包 APP,那就用 APP 作为支付的媒介;或许,再下一个时代,我们支付的媒介又变了,比如我们有一天不再需要带手机这么个奇怪的东西了,我们用什么?可能是用脸,可能是用指纹,可能是用声音。
三方支付模式并不是 PayPal 的原创,我们以前的文章里面提到过,最早是由信用卡公司开创了三方支付清算模式。
简单来讲三方模式是这样一种运转方式(为了简化模型,我们把电子钱包公司的 Gateway 功能给去掉了),如下图所示:
对电子钱包模式褒奖的文字已经很多了,我们没必要再赘述,我们说点别的。
电子钱包公司的这个模型很神奇么?细心的读着可能已经洞察到了:其实一点都不神奇,最早的银行不就是这么玩的么?各家银行自成一套闭环体系(账号发行、充值、支付、清算、结算),为了争夺消费者和商户,互相斗智斗勇斗殴。
所以,这个世界上诞生了很多以三方支付清算为内核的电子钱包公司,本质上来讲,只不过是把以前银行在“孤岛时代”玩的东西换了个手段又玩了一遍,厉害的地方在于:
. 因为科技进步了,电子钱包的成本更低了、获取客户的范围更大了,快速累积的客户数量成了电子钱包最重要的资产,换句话说,三方支付公司用科技带来的便捷性让人口做了一次大迁徙——从银行迁移到了电子钱包上来了。
. 因为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繁荣了,电子钱包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了,如果没有 eBay、淘宝这样的场景让人类的交换行为又做了一次大迁徙 —— 从面对面变成了“面对屏”,我们还会需要电子钱包么?未必。
三方模式下的电子钱包既是“发卡行”,又是“收单行”,还是“清算组织”,还是“结算行”,要想稳坐集大成者的宝座,必定需要攻城略地,所以一众电子钱包公司大力发展自己生态下的 PSP(Payment Service Provider,通俗讲就是服务商),又通过战略合作、并购、收购、投资等方式占领消费场景。
虽然很多人为电子钱包的发展惊叹不已,但是小编斗胆预测一下,这不是一个“稳定态”,为什么呢?很简单,作为消费者来说,资金存储的媒介多一个少一个当然无所谓,但是对于商户来说就麻烦了,好不容易被卡组织消灭掉的“POS 机排排坐”的局面又卷土重来了,我商户的收银台凭什么要成为你们电子钱包公司的战场?
就像我们在之前文章里说的那样,即使银行卡行业没有出现 Visa 这样的卡组织,也一定会出现一家(甚至多家)聚合支付公司。今天这个事情已经在电子钱包行业上演的如火如荼了:
. B2C 场景里面,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 Stripe、Braintree、Adyen、global payments 等等巨头,还有无数不胜枚举的其他聚合支付公司。甚至连官方也坐不住了,新加坡搞出了一个 SGQR 来统一聚合线下的电子钱包二维码,中国香港金管局也搞出来一个“中国香港共用二维(HKQR)”。
. C2C 场景里面,甚至进化出了“电子钱包代充”的中介生意。
银行卡行业曾经遇到的问题、走过的路,小编觉得电子钱包行业大概率都会遇到一遍,我们觉得我们不一样,其实我们本质都一样。
所以,今天我们一点也不要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奇怪:咦?为什么现在一家家的电子钱包公司做的越来越像银行了?
我们的支付方式是“颠覆式的进步了”还是“改善型的进步了”?小编也不知道,也许,电子钱包行业还在上半场,毕竟,才短短 20 年的历史而已。
三、PayPal 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?
说回我们今天的主咖——PayPal 。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呢?为什么我们说 PayPal 给后面的几乎所有的电子钱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呢?除了支付之外,有几件事情不得不说。
第一件事情叫做“补贴”,当年的 PayPal 可不是在一片大蓝海中自由翱翔,他面临的竞争对手多数都是高富帅级别的(eBay 自己的 Billpoint、Yahoo 的 PayDirect、花旗银行的 C2it,Elon Musk 的 x.com),那时候的 PayPal 为了获客,每一个新用户就需要为此付出 10 美元的成本——补贴给推荐人。这种刺激方案确实在早期帮助 PayPal 快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,直到今天我们在谈的什么病毒式营销、增长黑客、OODA 循环之类的方案其实都是 20 年前那时候的翻版。也是直到今天,我们身边支付公司的大战基本是从补贴开始的,PayPal 可谓是开山鼻祖。
第二件事情叫做“货币基金”,由于 PayPal 早期的转账是免费的,当用户通过信用卡进行转账时,PayPal 都需要为此承担 2.5% 的高额手续费——支付给银行卡产业。另一方面,由于不法分子的信用卡盗刷欺诈和黑产的出现,PayPal 也不得不承担这部分的资损。为了生存下去,PayPal 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 PayPal 货币基金(我们今天的余额宝不陌生吧?),叫 PayPal Money Market Fund,该基金和一家名为 Money Market Master Portfolio 的投资管理公司合作,他们的投资顾问是 Barclay Global Fund Advisors (BGFA),PayPal MMF 1 分钱美元起即可申购,加上自动转入等超级方便简捷的产品设计,在 2007 年就冲到了 10 亿美元的规模,那时候可是相当于当时一支传统中等规模的货币基金。但是 2011 年,美版余额宝关闭,原因很简单,利率不断的市场化(市场充分竞争)、货币政策的不断宽松(市场利率下跌)、银行的反击(存款就是银行的生产资料),导致这部分的收益已经少到没什么意义了。
第三件事情叫做“个人消费贷”,现在这款产品叫做 PayPal Credit,前身是 Bill Me Later,2008 年被 eBay 收购,2014 年 8 月更名为 PayPal Credit。PayPal Credit 的特点是没有实体信用卡号,没有注册流程,只需将其选为支付方式,回答问题并接受条款即可,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“花呗”或“京东白条”不陌生吧?PayPal Credit 的盈利主要源于对用户预借现金、逾期未还款以及转账收取的利息及手续费。PayPal Credit 采用 FICO 评分机制评估个人用户的信用风险,我们今天的蚂蚁信用分、微信支付分是不是跟这个很像呢?
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,PayPal 从支付工具到金融服务的一步一步探索,深刻的影响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电子钱包。
今天,PayPal 在全球有 2.77 亿活跃用户,其中 2.55 亿为消费者账户,2200 万为商用账户,年交易额 610 亿美元,服务范围超过 200 个国家和地区,支持的币种超过 100 个,市值 1300 多亿美元。
四、关于支付的思考
管中窥豹地搞清楚了(也许咱也没有真的搞清楚)这些好玩的事情后我们才恍然发现,今天所有的支付清算体系都是围绕一个叫做“银行”的东西在转,银行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、孤立的蓄水池,这些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就像水管子,哪里有蓄水池,水管子就铺设到哪里去。
我们有没有这样想过,假如我们把这个地球格式化一遍,没有银行了行不行?或者换一种形式行不行?如果形式都换了,那这些昔日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是不是全部都得消失?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一遍了吧。
有没有可能?当然。
我们要知道,到今天为止,这个世界上还有近 20% 的人其实并没有成为银行的客户,他们游离在世界主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外,他们没有银行账户,他们没有银行卡,他们只使用现金,他们被我们称之为“穷人”。
我们搞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代表我们有能力去“重新定义它”,但是至少,这个过程会强迫我们去思考,上一个时代是完美的么?如果不,下一个新世界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