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看2023第四弹:AI“真正”落地了哪些场景
2023 年是 AI 大模型爆发的一年,能力的迭代与泛化,让 AI 越来越适应各种场景。创业者们也因此异常活跃,在 AI 与应用场景的各种组合上,高频尝试。
出品 | 白鲸出海编辑部
过去的一年里,我们连续追踪了不少“AI+XX”的组合。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AI 到底去着手改变了哪些应用场景,而这些改变又能否持续下去?
AI+VTuber:AITuber 只有一波热,
但 AI 能让人人都成为 VTuber
Neuro-sama 直播截图(上),
30 万粉丝海报(下)
相关选题
点击图片跳转至原文
而在 VTuber 产业的发源地,日本。
2023 年 3 月,一家名为 Pictoria 的 VTuber 公司,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AITuber 事务所 AICAST,尝试公司化运营 AITuber。在短短几个月之内,AICAST 推出了 3 位 AITuber。
但这些 AITuber 在直播时,情绪表达比较单一且不自然,只能基于对观众聊天情绪的判断,给出预设的几种表情,此外,AI 语音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有一些欠缺,观看体验并不好。
尽管 AITuber 有诸多问题,但由于 AI 有望解决 VTuber 行业,受限于高人力成本“中之人”和变动性大的问题,资本仍然跑步入局。
这其中就包括 Amazon。2023 年 6 月,Amazon 领投了初创公司 Hyper 36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。通过 Hyper 的产品,用户可以仅通过一部 iPhone 就可以生成一个不错的 Avatar,进行 VTuber 直播,省去了原本价格高昂的高配电脑和动作捕捉设备,大大降低了 VTuber 的门槛。
虽然没有直接替代“中之人”,但让 AI 发挥长处,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,也是一种更务实的作法。
相关选题
而拥有同样思路的还有来自日本的 IRIAM,但是和 Hyper 只提供技术不同,IRIAM 还基于技术建立了一个直播生态,在应用商店里的主要宣传话术是“只要一张图片,就能变身 VTuber”。
2023 年 10 月,日本 VTuber 直播平台 IRIAM 宣布下载量达到 200 万次,应用商店每月双端流水有 1800 万美金。
用户只需要上传一张二次元插画,AI 驱动的动作捕捉技术就能让 Avatar 动起来,进行 VTuber 直播了。但是在直播中,VTuber 只有眼睛、眉毛、嘴巴、头可以活动,甚至像点头、摇头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无法做出。这个 AI 加持的动捕技术,只能说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。而这种降低门槛的玩法,让很多非专业主播进入 IRIAM,也因此形成了平台上大量小直播间(观看人数普遍都不到 100)的去中心化模式。
虽然动捕技术一般般,但 IRIAM 管理起主播来却一点都不含糊。虽然平台上绝大多数主播都是非“专业”的,但 IRIAM 通过组合排名、活动、分成等诸多机制建立起了一套创作者经济生态。在这些规则下,主播必须卷起来,保证直播时长和专业性,才能获得不错的收入。
IRIAM 虽然在初期能够稳步增长,但是到了用户的爆发期,它的模式就面临考验了。这一年是 IRIAM 的“营销年”,被日本头部集团收购后,公司将破圈目标放在了传统意义的 VTuber 粉丝上,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做增长。
结果上,以“草台班子”为主的 UGC 平台产出的直播内容,确实很难打动挑剔的日本 VTuber 粉丝。通过营销吸引来的新用户粘性并不强,观看频率较低,付费意愿也存在问题。相比之前,虽然用户确实增加了,但产品的亏损却更严重了。AI 降低了门槛,但也改变了生态,随之而变的还有商业化路径。
相关选题
点击图片跳转至原文
白鲸观察
其实“AI+VTuber“目前有两大落地思路。
Neuro-sama 和 AICAST 旗下 AITuber 粉丝数
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AITuber,在新鲜感过去之后,Neuro-sama 的涨粉速度也慢了下来,花了 4 个月就从零涨粉到 30 万的 Neuro-sama,从 30 万到 50 万,却用了 9 个月。
而 AICAST 旗下的 AITuber 们则更是惨淡,只有魔法少女艾曼的 YouTube 订阅数将将过千,而其他两位 AITuber 则都只有几百的订阅数。
到了最近的 2024 年 1 月,日本最大的 VTuber 上市公司 Hololive production 的负责人明确表示公司不会进入 AITuber 市场。因为粉丝会喜欢的是 VTuber 背后的创作者,而不是 VTuber 本身。
AI 虽热,但用户们想要的依然是与有趣的灵魂连接。
Hyper 和 IRIAM DAU 数据|图片来源:点点数据
根据最新财报,IRIAM 2023 年第四季度收入 1216 万美元,环比增加了 13%,亏损 202 万美元,环比收窄 24%,IRIAM 已经在改善它的问题了。
“手机+AI 动捕”的组合,一是在效果上很难与专业动捕设备媲美,二也因此改变了“主播面貌”,直播门槛的降低真切反映在了 IRIAM 的直播生态里,商业变现的具体模式也只能随之改变。
AI+学语言:AI 打不出
差异化,但学习体验可以
AI 大语言模型,不应用于语言学习,似乎有点说不过去,谷歌、网易,甚至 OpenAI,貌似都是这样想的。
2023 年 10 月,网易有道推出了 AI 口语私教 Hi Echo,仅 5 天后 Google 也推出了 AI 驱动的英语学习产品,而且目前市面上打着 AI 标签的语言学习产品也非常多,OpenAI 自己也投了一个。
但就在大量语言学习产品跑步进入 AI 时代的同时,语言学习产品的“扛把子”Duolingo 却很佛系。虽然在年初就与 OpenAI 合作推出了 AI 功能,但是使用场景很窄,用户也不是很多,有点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意味。
从效果来看,包括 Hi Echo 在内的大部分产品,其实都有点“蹭 AI 热度”的意味,借助于大语言模型,给口语学习的用户标配了 AI 外教,但缺乏体系。而像 Speak 等产品,则借助于大模型+较完善的学习体系让用户能够更持续地张嘴说,摆脱“哑巴英语”的困境,与 Duolingo 等“古早”语言学习产品形成了差异化。
相关选题
点击图片跳转至原文
白鲸观察
其实将市面上的 AI 语言学习产品体验下来,AI 加持的基本都在“练习”这个环节上。虽然加入 AI 功能的语言学习产品确实会优于非 AI 产品,但是各款 AI 产品的差异化却不大。
在都有 AI 加持的情况下,最终各款产品拼得还是课程设计的质量、使用成本等方面,在这些领域 Duolingo 的位置几乎无法撼动。张口只是第一步,持续张口才是王道,前者靠 AI,后者是 Duolingo 持续霸榜的壁垒所在。
华邮相关报道的标题|图片来源:华盛顿邮报
关于 AI,Duolingo 正在持续裁掉课程编写团队,并用 AI 替代他们。虽然在面向 toC 的 AI 功能更新上,Duolingo 可能是佛系的,但使用 AI,他们却是认真的。
想靠 AI 切入语言学习市场,并不简单。
AI+伴侣:乙女游戏?改变人类社交行为?
AI+陪伴正在演化出更大想象空间
早在这波 AIGC 风潮开始的时候,就有产品将 AI 用于社交领域了。
最开始出圈的虚拟伴侣 Replika,后来因为“擦边”出问题后,让人们一度认为 AI 陪伴,可能被局限在某些特定的 1v1 场景下。但后来继续追踪类似产品,我们发现 AI 角色生成开始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2023 年 9 月一款名为 Talkie 的出海 AI 产品开始在多国榜单崭露头角,我们首次注意到了 AI 社交产品与乙女游戏、互动小说等传统女性向游戏品类在用户画像、使用体验上的部分重合,而在多模态 AI 的加持下,前者带来了更多个性化和更具沉浸感的体验,似乎有望成为传统女性向游戏的有力挑战者。
其实在 Talkie 之前,有些 AI 社交产品已经逐渐显露出抢占女性用户的趋势了,比如 Replika、Chai 之类的产品女性用户占比都在 60% 以上,和 Talkie 女性用户的占比大体相当。
但是,在众多 AI NPC 产品中,Talkie 颇为难得地集成了文本、视觉和语音这三大模态,而此前的 Character.ai 和 Chai 都缺少语音生成和图片生成的功能。而且,在玩家和 AI 的交互之外,Talkie 又额外增加了卡牌交易系统,促进玩家之间的连接和交易,使得其在产品形态和体验上愈发接近游戏。
而目前看到的情况是,厂商们依旧在 Al 社交游戏化这条道路上继续演进,去年 12 月,字节跳动在海外发布 BagleBell,在同一个剧情中用户可以和其中多个 AI 角色发展对话,届时背景场景图也会适时变换,继续往前拓展沉浸感和可玩性。
相关选题
相关选题
白鲸观察
AI+伴侣,或者说虚拟角色生成与互动,第一开始听上去很有意思,再后来变得乏善可陈。但随着创业者们的坚持,以及用户的持续使用,开始演变出更多可能,也许,AGI 时代,产品在某种程度上真地不需要预先“准确定义”用户需求,留白给用户来“填充”